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吴卫光:绿道形成的慢生活将是(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吴卫光:随着国内城市绿道的发展与完善,城市绿道空间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和公共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从部分城市的绿道,尤其是珠三角已建成
吴卫光:随着国内城市绿道的发展与完善,城市绿道空间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和公共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从部分城市的绿道,尤其是珠三角已建成的城市绿道的调研来看,部分城市绿道空有形(形式)而无物(内涵),绿道景观缺乏给人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感受,以及在城市风貌塑造、市民公共生活构建、城市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城市绿道不应仅仅是提供一条可以步行和骑车穿越的道路,而应是市民生活的“客厅”、城市历史文化的“展厅”和城市公共生活的“舞台”。
吴卫光:在过去的10年中,绿道的建设和公众对绿道的需求逐步在发生改变。从建设的角度来说,绿道的品质不断在提升,相关的设施不断地完善,包括绿道路面的质量、尺度、沿线景观、视觉指示标识、驿站建设等;另一方面,市民(使用者)对绿道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作为城乡连接的慢行系统逐步完善到公众低碳出行自觉意识的逐步形成,这说明了公众对于绿道从得到基本的功能需求到希望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这对绿道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几年的持续调研中也发现了这个现象,这也刺激我们产生了艺术介入绿道景观的计划。
收藏周刊:您为何会觉得城市绿道需要艺术的介入?
吴卫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工业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还可以着重绿道沿线的视觉标识、公共家具、驿站的休息空间的艺术设计,在驿站举办一些艺术展演活动,让市民在休闲出游的同时,获得艺术熏陶和审美方面的享受。
收藏周刊:绿道建设成为了您研究艺术介入公共生活的切入口,并完成了国家级的《广东都市绿道景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能否大致介绍一下这个课题的情况?
吴卫光:公共艺术正是在城市职能转变、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生活审美的多样性需求的背景下,以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的方式,传承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塑造城市的风貌与特色、丰富市民生活的内涵与品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公共精神与公共价值取向。因此,公共艺术的价值属性完全契合和满足城市绿道的发展需求,城市绿道需要公共艺术的介入来促进和强化它作为市民生活、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公共生活的载体和意义。
【来源:新快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tsgllysjbjb.cn/zonghexinwen/2022/051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