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可以是心灵的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路时川 通讯员 禹平 崔炜 报道 近日,烟台大学袁红玉老师主编的《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研究》一书在吉林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是图书馆学与教育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路时川 通讯员 禹平 崔炜 报道
近日,烟台大学袁红玉老师主编的《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研究》一书在吉林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是图书馆学与教育学、心理学进行学科交叉的理论著述,是烟台大学图书馆(阅读与心灵成长中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践成果。该书立意新奇,融图书馆学与心理育人于一炉;微言大义,汇真理宏道与身体力行于一体。既在理论上探讨三全育人的图书馆之维,又在实践中发掘隐性课程的心理培育面向,依托烟台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和跨学科的教师队伍,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探索打造崭新的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凝练阅读疗法的育人方法,勇挑全员育人的责任担当,力行全过程育人的方法立场,追寻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想。
本书分为理论、实践和效果三篇。理论篇立足一个场景,横跨三个学科,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资源和分析工具,以高校图书馆为作用场域,全面深入地剖析了高校图书馆以“阅读疗法”推动心理育人何以可能、何处着力。实践篇则翔实记录了“阅心空间”团队践行上述理论的生动实践,为心理育人隐形课程构建提供了样本、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效果篇则以参与者的内部视角展现“阅读疗法”的深刻魅力和应用效果。“心非木石岂无感”,我们欣慰地看到如此多的学生受益于心理育人隐性课程,他们因“阅心空间”打开心扉,在阅读活动中提升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成果雄辩地证明了高校图书馆在心理育人领域大有可为,心理育人隐性课程的构建势在必行且一定会行之有效。
教育的伟大和艰辛分享着同一个来源——对人的关怀。本书以多学科的交叉创新为起点,以心理育人的实践效果为依归。书中一篇篇真情流露的心得体悟,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育人案例,无不体现着“阅心空间”对参与者春风化雨的关怀和循循善诱的挖掘。以人弘道则道不远人,“阅心空间”团队用创意和辛劳凝成了本书的精彩和深刻,把箴言隽语摆在了学子面前,让和风春雨吹进他们心底。
文章来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tsgllysjbjb.cn/zonghexinwen/2022/0107/861.html